请升级浏览器版本

你正在使用旧版本浏览器。请升级浏览器以获得更好的体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动态

艺术赋能思政课堂 “三色”文化解码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创新实践

信息来源: 作者: 责编编辑: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日期:2025-06-28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响应江西省“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6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余仁鑫教师教学团队在赣新校区学术报告厅以《承古韵·燃红心·护绿意:从江西“三色”研旅中读懂文化自信》为题,开展了一堂“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该课程创新构建“问题链+艺术链”双轨教学模式,打造研学之旅沉浸式课堂,让文化自信可触可感,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鲜活范例。

1C9F1

理论铸魂:直击文化自信“时代三问”

课程围绕“文化自信重要吗”“文化自信从哪来”“文化自信怎么做”三个问题题展开。在“第一问”,教师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从国家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安全和民族复兴精神支撑三个维度进行理论阐释;在核心板块“第二问”中,团队创新性融入江西 “古色、红色、绿色”三色文化元素,以艺术形式具象化抽象理论;在“第三问”部分则聚焦大学生群体,设计“认知-认同-践行”的实践路径,通过案例教学、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将文化自信转化为行动自觉。

1ADB6

艺术溯源:三色文化演绎文化自信源泉

古色文化,诗舞交融。特别邀请江西滕王阁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舞蹈演员合作,以《滕王阁序》为文本载体,通过朗诵与古典舞融合的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舞者以衣袖勾勒“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境,朗诵者用声韵传递“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自信,实现文学经典与肢体语言的跨媒介对话。

红色文化,话剧叙事。选取方志敏《可爱的中国》原著片段与江西脱贫攻坚典型案例,创作话剧《如愿·可爱的中国》。剧中,青年学生通过角色扮演重现方志敏笔下“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的理想图景,并以九江修水扶贫干部吴应谱、樊贞子的感人事迹,展现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当代传承,让红色基因可感可触。

绿色文化,歌画共鸣。以歌曲《江西风景独好》为基底,搭配沙画表演,通过“合唱+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沙画师以指尖流沙勾勒庐山云雾、婺源晒秋等绿色生态图景,合唱团用旋律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成就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

1EC18

协同创新:跨领域合作打造思政课新范式

课程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形成“思政课教师+艺术演员+地方文化资源”的协同创新机制,邀请江西滕王阁文化演艺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舞蹈演员提升展演品质,在课程设计中实现理论逻辑与艺术逻辑的有机统一,深度挖掘江西本土文化资源,将地域特色转化为思政课教学素材,体现“大思政课”扎根地方、服务实践的建设要求。通过“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深化对文化自信的认知,既落实了“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要求,也为思政课创新提供了“理论深度+艺术温度+地方特色”的实践样本。

本次课程既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活力。同学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领悟到文化自信并非抽象概念,而是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生动体现在伟大实践中的精神力量。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拓展跨领域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挖掘更多地域文化资源,打造系列特色思政课程,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关键课程,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文/董良平 图/余仁鑫)